招生就业

当前位置:首页->招生就业->就业政策 返回上一页

【就业政策】· 凝心聚力开新局 奋发进取谱新篇

来源: 浏览量:149 发布时间:2022-03-19

1.围绕建设共享共融的高端要素集聚区,为三亚全力打造自由贸易港建设新标杆贡献天涯力量

强化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发挥天涯区交通枢纽门户优势,提升对外交往的软硬件平台能力建设。建设无语言障碍国际化城区,加快推进多语种引导标识、服务网点、信息化平台和翻译服务等服务功能建设。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持续做好三亚湾城市帆板邀请赛、天涯海角婚庆节等国际性重大赛事和会展活动服务保障工作。加强与国内国际主流媒体合作,推进该区形象设计和品牌建设。

优化空间布局。落实三亚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多规合一”,严守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等管控红线。探索建立规划调整约束机制与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常态化、实时化规划督察机制,持续保持对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高压打击态势。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连成网,提升物流枢纽服务能力。

创新人才工作。强化多元化人才体系建设,建立全区人才数据库和各类人才信息数据库,实施优才计划,加快人才培养孵化基地、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开展重点产业人才招引工作,集聚培养自贸港下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围绕三亚遥感信息产业园等园区平台,争取市级相关部门支持,探索政策创新突破,吸引一批具有先进理念、掌握先进技术和优势资源、可为天涯区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的高端人才落户。完善“候鸟智库”的建设。

强化招商引资。明确项目工作重点,制定分年度政府投资计划,建立项目支撑体系,面向国内外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进行定点洽谈合作。丰富项目合作方式,探索在传统招商方式基础上,以产业上下游合作、产业基金合作、技术合作、人才合作等方式开展深度合作。创新招引合作政策,重点引进高新技术、旅游休闲、现代服务性企业,打造从项目接洽、审核批准、开工建设到运营管理全过程的“一站式”服务链。落实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加快项目落地生效。

2.围绕建设开明开放的经济发展活力区,全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消费标杆。构建全域化、全季节的旅游产品体系,积极引入国际大型专业赛事,培育体育旅游新业态。推进游艇产业发展,完善南边海游艇聚集区综合配套设施,策划组织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和国际赛事。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构建“15分钟文化生活圈”。深度挖掘黎族苗族少数民族文化、南边海疍家文化、西岛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积极推动“旅游+演艺”发展,丰富旅游文化产品。建设若干国内顶级婚拍基地,推进低空旅游新模式。完善免税购物消费体系。打造特色美食消费体系,打造夜间经济示范街区。推动旅游服务、旅游景区、旅游营销的智慧化提升,构建“智慧旅游”体系。建立旅游安全事故保障和救援联动机制。

推动热带高效农业突破创新。依托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开展科研服务、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等工作,推动南繁育种向种业全产业链拓展升级。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热带高效农业发展,提升火龙果、芒果、甜瓜等农业特色品牌的影响力,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挖掘疍家等地方渔业文化与乡村生态文化,发展休闲渔业、乡村民宿等乡村旅游产品。

突破前沿创新的高新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数字科技产业,推进三亚智谷产业园、三亚遥感信息产业园建设。开展海南卫星遥感信息全产业链孵化式招商模式,加速信息遥感产业上下游资源集聚。推动三亚生态产业园建设,加快建立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置、渗滤液处置、布草洗涤四大循环经济系统。发展环保相关服务业,规划构建循环经济旅游和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环保科技创新基地。前瞻预留全岛封关后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围绕三亚(梅村)综合物流园,建设高附加值加工产业园。探索开展离岛免税商品目录中高端消费产品的保税加工。

构建多元融合的现代服务体系。推进会展设施建设,提升会展服务水平。围绕中央商务区建设,吸引总部经济聚集。加强旅游、金融、文化等领域对外经贸合作。争取离岸贸易发展试点,允许注册在天涯区的贸易型企业开立离岸贸易专用账户并发展离岸贸易。结合中国(三亚)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跨境电商国际物流供应链。推进建设保税物流仓库、国际采购、分销配送中心及保税商品展示中心,提供免税、保税商品存储和国际物流配送等服务。强化医疗服务能力升级,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推动创意设计融合发展,支持发展具有西岛特色的创意IP衍生产品及体验式服务。

3.围绕建设服务一流的国际营商环境先行区,全力打造改革开放高地

提升高效化营商环境。强化政府服务功能,推进“放管服”改革,逐步构建亲清型政商关系。持续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枚印章管服务”。深化落实“一鹿快办”政务服务应用。下放服务事项至大社区、便民服务站点。

营造公平开放市场环境。健全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机制,做好外商投资协调服务工作,快速高效解决外资企业问题。以重点园区为试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升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能力。推动落实以过程监管为重点的投资便利化制度。提升国际化法律服务水平。

加强有序市场规范整治。强化重点领域市场管理,健全综合行政执法机制,加大对农贸市场等民生重点领域、餐饮酒店等旅游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临街店铺经营活动,推动“小店经济”“地摊经济”规范化发展。结合三亚智谷产业园、三亚信息遥感产业园等园区发展,探索设立业界自治试点。推动天涯区城投公司、国资公司等国企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扶持政策体系。构建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企业成长环境。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强化区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区级信用门户网站基础支撑,建立区级信用监管体系,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管理办法。强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行业市场监管清单制度,创新信用承诺制度、信用报告等事前环节信用监管。推进诚信万里行活动,拓宽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渠道,打造“信用天涯”。

创新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贯彻落实依法理政理念,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落实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工作规则、区政府工作规则,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采购管理和投资评审管理,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工作常态化汇报机制。落实法治政府建设责任制。健全民主制度。

4.围绕建设精品魅力的城市建设样板区,全力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搭建安全智能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全区城乡通信系统建设,完成高峰片区高速移动信号升级改造工程。推进以5G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政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推进“智慧天涯”工程。推进垃圾分类、水体监测系统、秸秆焚烧监测系统等项目建设,提升动态监控管理与面对突发状况的快速响应能力。积极开展以数字孪生精细化城市开发管控,推动落实“机器管规划”。

强化多源贯通的供能供水保障。推进覆盖城乡的智能电网建设,逐步构建现代化电网体系。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等清洁电源项目建设。落实农村配电网络全覆盖,保障城乡用电服务均等化。落实海南清洁能源优先发展示范区和清洁能源岛建设要求,实现天然气全覆盖。聚焦城市供水体系及用水安全,强化水源供水保障。推进源水管道、供水管网建设与改造。

完善城景融合的现代城市风貌。深入推进净化、绿化、彩化、亮化、美化“五化”发展工作。升级城市园林绿化配套水平,推进凤凰海岸、三亚湾、城市乐园、阳光海岸等区域的景观升级。优化城市街道,推进一批道路立面改造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实现街道功能还路于民、街道色彩协调统一。坚持拆建管并举,积极谋划符合条件的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完善防汛除涝保障体系。推进污水治理工程建设。

筑牢城市公共安全防线。加强城市应急能力建设,构建“区—大社区—村(社区)”三级应急预警体系。加强公共安全重点领域监管,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推进重大灾害救援体系建设,打造“15分钟应急救援圈”。强化公共安全信息化建设。

创新构建社会治理格局。建立健全政社共治体制机制,有效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机制。加大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力度,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5.围绕建设宜居宜业的绿色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村民自治实践。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产业兴旺为引领,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工程。坚持以生态宜居为重点,推进农村污染综合治理。坚持以乡风文明为抓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完善“一核两委一会”的乡村治理结构,提升基层为农服务能力。坚持以生活富裕为目标,稳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改善生态环境。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禁止秸秆垃圾露天焚烧,落实固定式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项目工作,强化扬尘污染防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加强土壤与固废污染防治。加强船舶港口污染防治。

深化公共健康服务保障。完善区、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现代化医疗卫生体系。推进金鸡岭路社区卫生健康服务中心及高峰医院建设,打造医养结合型医院,建成过岭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推进天涯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升级。推进家庭医生队伍签约服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及重点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

构建优质均衡教育体系。完善高质量公共教育体系,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扩大公办幼儿园供给。强化基础教育保障,加快天涯中学、南岛学校建设,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合理流动,推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联盟发展模式。支持开展联合办学、集团办学、委托管理等办学模式。抓好青少年校园足球、艺术教育、帆船帆板等特色学校创建,努力形成“一校一特色”。

持续全面强化社会保障。健全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努力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优化社会福利保障机制,编密织牢民生保障“兜底网”。稳步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出台积极就业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增收。